人民网 | 上海地铁要禁手机外放了!听歌看视频戴耳机不成吗?

本文转载自由人民网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时事评述节目紫豪观察栏目

继京沪高铁设静音车厢之后,上海地铁车厢也要静音了。近日上海地铁不少车厢内部都贴出使用电子设备时禁止外放声音的标志。12月1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9点第7条写明,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上海地铁表示,对于使用电子设备是外放声音以及在地铁车厢内饮食等行为,工作人员会进行劝阻,乘客们苦车厢噪音久矣,无论是地铁还是高铁,车厢里总能碰到有人开着手机外放声音,前几年还曾有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演员公开抱怨过高铁车厢太吵闹,引发不大不小的风波。

正因为如此,有关车厢静音的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纷纷叫好地铁高铁车厢属于封闭性较强的公共空间,安静的环境,清洁的空气质量等符合这一空间的公共利益。而坐地铁是刷剧或饮食等则是一种个人需求。当个人需求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面对呢?这些行为本身是个人的正当权利,还是对公众权利的侵犯?很长时间以来,这些问题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从而导致个体认为理所当然,公众则不堪其扰,甚至还引发出各种扯皮式的纠纷。

对于高铁来说,设置静音车厢供旅客自愿选择,这是向旅客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值得赞赏。

对于地铁来说,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这是公共文明水准的提升。不过坐着地铁开手机外放或吃东西,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小节,而在公共空间公共秩序的维护上,我们对这类小节很多时候更强调自律,在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之下,只需要有极少一部分人缺乏自觉和自律,就能把一个公共空间搅得是一地鸡毛,所以车厢静音的制度设计很好,也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如果某些人管不住自己,一意孤行,要接受相应处理,一旦劝阻无效,不文明记录很可能派上用场。

上访者会面临在一段时间内行为受限,这固然是一种惩处,但更重要的是向当事人和社会传递正确导向,减少类似行为发生。这之中也有度,比如多地已实行地铁车厢内进食,但并不指向婴儿和病人。当婴儿需要喝奶,低血糖者急需摄入糖分,管理者和其他乘客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地铁站还专门设置母婴室,为妈妈们提供方便。至于电子设备声音外放,倘若是不小心打开赶紧关上,说声抱歉,也不是什么大事。

在界限和体量之间,人们心中有杆称要人性化,不能教条,已成为社会共识。

可能有人会问地铁车厢也静音,是不是损害了那些想玩电子设备的乘客的权益?上海地铁的这次出手则为此划出了明确的规矩,那就是个人需求必须服从公共利益,这些行为被定义为对公众权利的侵犯,从而不再具备正当性。

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起码的文明准则,获得安静是人的基本需求。通过电子设备看视频听音乐娱乐需求。两种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只能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喜欢听歌刷视频的人完全可以戴上耳机读乐乐,这也是尊重他人的做法,实现个人权利不影响他人权利,这样的权利诉求才是被规则以及法律所保护的。健全完善制度法规,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做文明的建构者,从身边小事做起,也将从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受益。

在舆论场上发声

欢迎留下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