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地铁上手机外放收到告知单!网友:建议全国推广

近日,有网友称自己在江苏南京旅游期间,因在地铁上使用手机外放而收到警告单。事件引发关注后南京地铁的回应冲上微博热搜,获得众多网友声援支持,相关话题累计获得上亿人次阅读。

被警告的网友称,是上地铁后没来得及戴耳机,巡查人员从身边走过、快走到另一节车厢时折返后开具了警告单。但不少网友认为,巡查人员已经走到另一车厢,说明该网友有足够的时间弥补“来不及”的问题,巡查人员能够从另一车厢折返则说明外放声音不小。

对此,南京地铁回应媒体称:情况属实,车厢内稽查人员虽然开具了告知单,但最后并没有罚款。据称,稽查人员会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巡查,发现有随地吐痰、躺卧、车厢内饮食、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相关行为,会开具相应的告知单。如果情节严重,也会进行罚款。所有的处理过程,都有相应的记录。如果乘客有疑问,可拨打南京地铁服务热线进行咨询和反馈。

尽管此次事件引发的网友讨论中拥有最大声量的是“建议全国推广”,但仍有清醒的网友提出:“难道在地铁上不要外放是要分城市的吗?公共场所外放都是不好的吧……”

早在2019年10月,交通运输部就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交运规〔2019〕15号),定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规定乘客不得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在此之前不少省市也出台过地方性的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进行针对性地规定。或许是2020年初时值新冠疫情爆发、公共交通人流骤降,导致《办法》落地无声;也或许是这样有规定、没抓手的口号型条例本就没有震慑力。四年时间过去,众多网友仍然以为类似的规定没有推广,而实际上,只是这样的规定没有被认真地执行罢了。

有网友表示,规定归规定,地铁运营方并没有执法权,警告单已经是上限,众人呼吁的罚款并无根据。至于南京地铁的警告单,有当地网友介绍称,是当地城管授权的缘故。

根据《今日高淳》的报道,南京市地铁交通设施保护办公室综合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巡查车厢情况,通过宣传、劝导等人文形式,引导市民共同营造良好的地铁环境,包括对规定禁止的饮食、躺卧等不文明行为开具书面告知单。

一些城市固然在地铁车厢设置了“地铁小红帽”安全员,但因为不具备执法权,加上《办法》的宣传不足,本就并不深入人心,维护安全的同事还要兼顾维护文明秩序,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执法力量的引入是《办法》落地的保证,《办法》在罚款等抓手方面的细化是执法的前提。

在此次事件中,有一些博主认为,不排除有游客第一次到南京旅游、不清楚当地规定。的确,因为区域发展不均、教育水平不齐、法规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在人口流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不文明行为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铁是一个地域文化、家教成果的“交流”空间,在被别人指出之前,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差异,被别人指出后仍不改进,我们才能称之为不文明行为。

与欧美日等地区相比,中国地铁起步晚、发展快,导致乘坐地铁的行为规范还没有充足的时间宣传到位。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人们的惯性思维是自行判断而非留意法规,但人与人的标准又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地铁上经常出现不文明行为。至于此次事件的当事人发视频强调自己的“来不及”有不少网友认为是被指出之后没有认识到错误的表现,其年龄、表达、穿搭、举止也并不落后于时代,应该有更高标准的自我约束。

所以,地域差别、时间延迟都是地铁不文明行为的诱因,但宣传力度和惩罚措施没有打折和引而不发的理由。网友们希望全国推广的,不是告知单和罚款,而是更完善的法规、更切实的执法,是对更文明的乘车环境、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