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的视角看提素

本文于2019年12月13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提素【ID:tisu30】 

提素,即提升国民素质。

希望利用科技、传媒等手段,加速国民素质提升30年。

《中国人德行》这本书是外国人写的,100多年前一个旅居中国20多年的美国人。我上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看见它的封面,很感兴趣,但我隐隐觉得里面的东西我知道个大概。当时没翻开,直到今天也没买来看。

大家上学时都有过填表的经历,写下自己的优缺点。虽然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有这样的环节,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知道审视自己的重要性。如果某天买来读这本书,大概率你会发现,书里面批判的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在10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得到根治,有些甚至更加严重了。

为什么我从来没看过,但认定这本书是在批判,而不是赞扬中国人的优良品行?

1

“请勿拿走”的锚定

此次疫情期间,除了一线医务工作者、涉及保障公共事业运行和疫情防控必需的工作者,大多数人待在家里(尤指2月份)。媒体行业发挥所长,信息传播的渗透性空前地强,因此大家在关注全国疫情数据同时,也接收到很多周边消息。我指的正是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不文明行为,只举一例:乱扔或者整包拿走电梯一次性纸巾。

疫情期间关于电梯的新闻不在少数,因此极具代表性。首先,疫情逼出了纸巾、牙签、打火机、脚踢木板等多种方法乘梯,接着发展出了语音控制等无接触方案,往后或许会有人脸识别自动送人到居住的楼层也未可知。

值得关注的是,从一开始有物业提供纸巾方便大家乘电梯,“请勿拿走”的标语就已经伴随纸巾一起出现。

是物业不信任居民的素质水平吗?还是物业准确把握了居民的素质水平?

当人们估测某件事的好坏时,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确定一个参考值。这个参考值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在电梯里,这只锚就是物业工作人员潜意识中认定的,(可能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的)极少数居民的素质水平。物业认定大家表面上全部和和气气,实则其中必藏害群之马,就像看恐怖电影前要做好心理准备肯定会被突如其来的某个镜头吓到,“请勿拿走”,是一种应对极少数人的未雨绸缪。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物业的猜测,实际情况如何大家自己去体会,这里只说“请勿拿走”这张纸的重要性。

我认为,它出现的原因是我们锚定了一部分国民素质水平相对不高,就像我看了《中国人德行》这本书,内心里念的其实是《中国人德xing》。我天然认为亚瑟·史密斯讲的不是中国人优良的道德品行,而是一部分中国人,或者大部分中国人在一部分时候,那些让人瞧不上的德行。

它出现的作用,能得到发挥吗?有句话我在不公放联盟的文章里提过:要脸的不需要你提醒,不要脸的会反过来提醒你。恰恰因为它针对的是极少数素质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所以可以想见,往往收效甚微。

既然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纸巾注定会被一些人乱扔或者拿走。“请勿拿走”这张纸还有必要贴上吗?

2

“请”背后的逻辑

假设我们现在要解决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解决方案,收效5%;还有一种选择,即置之不理,毫无收效。

再假设存在不希望别人觉得我们毫无作为等原因,我们主观上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么选择很明确,即便只有5%的收效,我们还是会选择尽力而为。

所以“请勿拿走”这张纸的作用发挥即便收效甚微,体现的是一种态度。

但是,这个态度有点问题,问题在这个“请”字。

套用一句听来的话“破除民众对领导干部的感恩戴德观念”,这个“请”字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破除对没素质行为的客客气气。

“请”、“请勿”经常体现在各种标语中,通过敬语彰显了发语者的素质,但也揭示了一个问题和一种心理。

问题是,贴标语的人没意识到标语所指的不文明行为是理应被严令禁止的,不存在商量的余地。

我们对一种现象表示容忍,往往是因为它没发生在足够触动我们神经的场景。

例如,平日里有人打喷嚏不捂嘴,只要不是直接打在你脸上,你都无所谓。放在这次疫情期间,即便离着三五米,你也会再退避三五米,甚至希望他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被抓起来。

“请勿吸烟”、“请勿乱扔废弃物”等标语,是有条例可查的,违例违规的,我们尚且用了“请”,何况“请勿拿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中庸社会缺乏较真的人,儒家思想不提倡声色俱厉。

但我们发现,较真和声色俱厉的人其实存在,奇怪的是,往往是那些低素质的人会较真,在被制止时声色俱厉地反过来抨击别人。

所以,“请”字揭示的心理是——恐惧心理。

就像我向一些朋友介绍不公放联盟的解决方案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些公放的人肯定会不高兴的”、“企业怎么可能会得罪用户”……

这种与低素质人群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内化的恐惧心理,很容易让人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因为实际情况是,从今年4月1日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公放的人已经在法律层面违法,这些低素质人的感受需要被照顾吗?企业难道不应该根据法律、力所能及地照顾那些不希望被公放打扰的用户吗?

“不公放联盟”的方案能无声无息地制止公放行为,本质上避免了直接冲突。就像公放音乐一样,你悄然“公放”了一个信号,告诉周围的手机:这里是公共场所,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交运规〔2019〕15号),我作为同乘人,有不被打扰的权利,你的手机已经被禁止公放音乐/抖音/快手,希望你遵守法律。

这样的技术实现方式已经是高度考虑了不希望被公放打扰到的人的恐惧心理,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单单是想到要去制止别人公放,就已经害怕到听不进去它的实现方式,从头到尾怀疑其可行性。

这就是“请”字背后的逻辑。这种恐惧,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破除。

3

提素不做的“提素事儿”

当然,也有的人不是怕,只是觉得没必要。我虽然制止过一些不文明行为,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也听之任之。一来频繁出差出行,无论飞机火车我都睡得着,其实嘈杂的环境于我无伤;二来我都是借这样的时机思考解决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提素能做的事儿很多,线下冲突是最不提倡的。

我考虑过做一个APP:收集不文明行为,加入人脸识别,即便无法获取到实名信息,也可以在人们相亲、招聘的时候,将对方的照片导入到APP,检索这个人是否有不文明行为被记录在案。(内容前台不常态显示,或许可以避免隐私问题。)

难得的是,这款APP有盈利模式——上传有红包,检索要收费。

任何抓拍不文明行为的视频或图片素材,确认行为失当、且当事人人脸清晰可辨,都可以有现金奖励。

如果你不想深入交往后才发现对方是一个在室内吸烟的人,如果你不想招聘一个毁坏共享单车的人进自己的公司,那么检索一次收费N元。

不过,经过深思熟虑,提素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做集纳不文明行为的C端内容,包括上述APP,或者在微博做一个爆料博主。

像“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这样的本地博主,受众大多仅限北京人,甚至只是北京人中一小部分相对排外的。收集这些素材无异于做一个负能量集合体。它既限制我们的受众,也因为与糟粕同行,违背了让世界更美好的初衷。

就像此次疫情期间,不少不文明行为被媒体的放大镜呈现在广大网友面前,值得欣慰的是,有一些甚至是平日里大家觉得不足以触动神经的“小事”。这些不文明行为轻则给观众心里添堵,重则妨害疫情防治,而且发生的频次不低,提素完全可以集纳它们,有不少内容产出;点评他们,有一些深度的剖析,堪称大有可为。但就像我说的,负能量集合体是我们有所不为的。同时,哪怕有一丝丝的嫌疑,我们也不想吃疫情馒头。

另外,用历史的视角看这次疫情,这些不文明行为,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有什么不同。它们长期存在,它们积重难返,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根除。当我们把时间跨度拉长,做不文明行为的内容报道,就更显得不值一提。

4

做历史的握脉者

用30年投身提素,每影响一个身边的人,积跬步,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环境的提升不言而喻,进而反馈到个人,我们自己和子女必然受益。

对于个人,在白驹过隙的人生中,如果最精壮、能深度参与社会活动的30年参与了这么有意义的事情,鉴于解放全人类已经不必由我们操心,我们也可以在回首往事时,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当我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后,(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发现这个社会比他们出生前美好一些,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父母对你的爱,从你还没/刚出生时就开始了,30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出力改变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有当下如此的美好,有我们的一份力,是我们爱你最宏大的体现。

说回提素的有所不为,在媒体传播空前发达、眼球经济很容易被迎合的背景下,不做负能量的集合体,是因为我们要用历史握脉者的视角看问题。

余秋雨在谈《中国文化课》这本书的创作时谈到,将五千年历史压缩到一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他研究的(保留的)是历史的大脉而非细脉、主脉而非支脉、定脉而非乱脉。握住这条脉络的标准是,它在历史上留下价值、它为众人所熟知、最后为世界所认可。

当我们把视角从30年拔高到100年,长到活跃在社会上的主力人群足有三代人的更迭,如果大众能看出提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那么这是提素在历史上留下的价值。彼时它为众人所熟知,但可能人们不愿意提起,那是靠一个充斥着不文明行为的视频素材、用来互相举报的机制推动的结果。

再进一步,当我们把视角拔高到1000年,会发现,不文明行为甚至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什么痕迹。1000年后大概率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文学和影视工作者、历史课本编写者,选择性地为人们呈现历史的面貌时,风起云涌的中华6000年历史,和当下5000年的版本,会同样精炼,只有历史性事件、只有代表性人物。至于很多糟粕,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碎,遗落在脑后。世界不会认可糟粕,更不会认可糟粕的集合体。

就好比此次疫情暴露出来在电梯内乱扔纸巾的问题,在疫情过后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即便N年以后又有什么天灾人祸,无接触乘梯可能已经普及,也不会再出现。1000年之后,就像《银翼杀手》里一样,人们天生地会认为电梯是声控的。彼时的人们,何必知道人类的文明史曾经如此蛮荒,至少不必知道那么多细节。

历史是前人希望我们看到的样子。如果可以,我们何不做一些更大概率能留下痕迹的事情,用一种更大概率留下痕迹的方式,正能量地提素?

做历史的握脉者很难,或者说,不可能。但是我们能把握当下。我们终将战胜疫情,未来我们该担心什么?

结语

我们该担心,被这次疫情放大的不文明行为能在过后仍然触动人们的神经吗?

100年前,中国人的德行可能已经让亚瑟·史密斯怀疑中国还是不是礼仪之邦。当下不少人已经在疫情中多少意识到了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100年后,我希望已经有三代人致力于提升国民素质,我们的后代已经生活在一个更文明的社会。

1000年后,我希望《中国人德行》这本书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归类为蛮荒的细节,被后人选择不被呈现。

注: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中国人德行》记录的并不是具体的不文明行为,而是探讨了中国人爱面子、守旧、不守时等问题。这些记录如果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或许是一件更好的事。毕竟,后人应该知道我们过去有过的问题,但不必知道那么多细节。

……………………………………………………

希望你和我一起关注国民素质问题,因为我们有责任给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社会

【提素】希望利用科技、传媒等手段加速国民素质提升30年。

  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互动:

  微博 @提素tisu

  微信订阅号ID: tisu30

  邮件:contact@tisu30.com

在舆论场上发声

欢迎留下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