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文明码”引热议,审审题再来杠?

近日,“苏城码”APP上线“苏城文明码”功能,旨在构筑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 文明积分等级高的市民将会享受工作、生活、就业、学习、娱乐的优先和便利。

据报道,“苏城文明码”系全国首创,通过“一人一码”的方式展示文明积分,推动每位市民真正践行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文明用餐(推行公筷)等良好习惯。

目前,可以影响该积分的有两个指数:文明交通指数和文明志愿指数,对应一减一增。个人若有交通违法行为,文明交通指数将根据其交通违法记录进行扣分;若参加交通志愿执勤活动,则可进行加分。

据了解,交通文明指数适用于18周岁及以上的在苏人员,基本分是1000分,上限也是1000分。该指数与个人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记录、交通志愿执勤活动等信息相关联,按照一定的赋分规则动态加减分。

从个人注册之日起,交通文明指数的计分周期为一年,周期届满后重新计分。扣分由个人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记录产生,例如机动车闯红灯扣50分,酒后驾驶扣100分。加分则由参加交通志愿执勤活动产生,每参加一次交通志愿执勤,可获得固定加分。

争议焦点

苏州市有关部门称:“苏城文明码”以正向激励为原则,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旨在通过激励更多人尊重交通法规,践行文明礼让。

但是,该功能的上线迅速激起了一种声音:

认为文明的标准无法通过简单的分值计算来衡量。人性是复杂的,文明有不同的面,也有不同的价值,想要通过一个“文明码”涵盖所有文明的标准和内涵,并且准确地进行量化赋分,难免会产生偏颇和争议。

有质疑声认为,将“文明”如此量化,以“文明”为由对市民进行约束,是否有过度管理、介入市民私人领域的嫌疑?

提素评论

首先,影响该积分的只有两个指数:文明交通指数和文明志愿指数,远达不到衡量人性的高度,而是简单地记录违反交通规则扣分和奖励志愿服务加分。如果连机动车闯红灯、酒后驾驶这样的事情都不约束,那当事人介入的就是其他市民生命安全领域了。

能提出“文明的标准无法通过简单的分值计算来衡量”的人,显然都没去了解“苏城文明码”为何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学文凭杠精应激“出击”的手法。

客观地说,记录违反交通规则的次数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的确远达不到衡量文明的高度。精神文明建设涵盖了太多领域,但遵守交通规则甚至都不应该归类到文明,而是归类到法规。不闯红灯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壮举,而是每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应该做到的本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如果不做记录并相应奖励,那做得多和不做一样,这个社会还会变得更好吗?还会有人做好事儿吗?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在工作、生活、就业、学习、娱乐等方面享受优先和便利,与就医、乘车等场景中军人优先是完全相同的道理。这是对奉献牺牲的人出于人性的尊重,是通过荣誉感不断培养更多的人牺牲奉献的正向循环。那些认为人性过于复杂不能用分数衡量的人,你们的人性中包含这种尊重吗?

诚然,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有任何一个“码”能涵盖所有文明的标准和内涵,至少这个“码”是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化的。毕竟,社会在变化,人性也在变化,不文明行为在翻着花样儿出现。

但是,因为人性复杂、人性不断变化,就不让任何一个“码”面世吗?就把对促进文明的积极尝试扼杀吗?有些事不会因为无法杜绝而不加干预,就如:永远会有违法犯罪出现,那就不要法律了吗?有些事不会因为结果很难达到而不值得尝试,就如:反正吃了这顿还会饿的,干脆不吃了?反正最后大家都会死的,这一秒就自杀?

网络上有这么一种人,TA们热衷于对公共场所的监控摄像头揶揄讽刺,但自己遇到丢失物品、交通事故的时候,TA们会告诉警察不要调用监控吗?这类人群我们称之为“隐私狗”。

对于隐私狗来说,任何施加于其身的规则都是对其自由的束缚,因为看到“苏城文明码”上线就犹如狗看见目标,立即开始疯狂撕咬。

要知道,能达到如此疯狂程度的狗,都是经过训练的。在训练中,他们会逐渐麻木“狗”性,丧失思考能力。这也就不难理解,TA们根本获取不到本该获取到的信息,如“苏城文明码”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注意,是自愿。

事实上,因为一经上线就引起热议,确切地说是被不少质疑的声音批判,该功能已经火速下线。

苏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甚至澄清:“苏城文明码”不与个人信用挂钩,对入学、入户、就业等不产生影响,以此来打消部分网友的“焦虑”。我们暂且不提这些“焦虑”的产生是不是因为TA们自己就是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同时,“苏城文明码”也不作为处罚的依据,交通违法行为仍由交警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来执行。这是自然的,“苏城文明码”当然只是用来记录的,一个APP没有执法权。但是我们假设你是企业管理人员或者招聘人员(HR),有这样一款APP,它记录了每一个应聘者闯红灯、酒驾的次数,你会不会想查阅一下,看这个人素质水平、对规则的漠视程度是否低下到了不应该录用?

现阶段这样的APP是不现实的,但是,这样的需求是存在的。

质疑者中还有人说,人不应该用分数分为三六九等,这话没错,但人永远分三六九等,只不过衡量标准不是“苏城文明码”里的分数这么单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我们很难总结的衡量标准,反而比一个看起来已经很简单的分数还要高效。例如,招聘的时候口吐脏话者会被划归到不录用那一等,相亲的时候衣衫不整者会被划归到没有眼缘那一等,疫情期间不戴口罩到处乱跑的会被划归到不可交往那一等。

可见,分数这个线上的纬度远比不上线下基于人际交往原则和社会经验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来得有效。但是我们离开过分数吗?

齐鲁晚报引用资深时评作者舒圣祥的评论: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谁有权确定文明的标准和分值?如何通过赋分不同事项,公平、准确、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性是复杂的,文明有不同的面,也有不同的价值,想要通过一个“文明码”,一网打尽所有文明的标准和内涵,并且准确地进行量化赋分,未免过于自信了些。“文明码”大概并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只能衡量城市管理者想要推广的所谓“文明”,其中当然不能排除为了管理便利而夹带的很多私货。

应试教育在发展,加入了实践课程、能力表现的纬度,完全抛弃了分数吗?

分数不全面,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最公平的手段。用复杂的人性衡量复杂的人性,衡量的结果难道不会更片面?

“文明码”的确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只能衡量城市管理者想要推广的所谓“文明”。但是城市管理者想推广的“文明”难道不是最基本的、最应该被遵守的吗?

众所周知,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社会维持高效运转,管理的手段之一就是广泛收集意见后集中做出决策。在“苏城文明码”这一事件中,并不牵扯谁有权确定文明的标准和分值,政府就是有权,因为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应该倡导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应该惩罚,都是早就已经明确的,而且是经过了公开征集意见后明确的。明确的结果就是各省市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更别提此次“苏城文明码”只涉及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参与志愿服务两个项目。

由此可见,这位舒圣祥颇有些自以为是,甚至隐含仇视管理的受害妄想症。

值得一提的是,“红网”发布的评论文章《苏州“文明码”充满了矛盾》一文称:

“‘文明码’不是怎么调试调整的问题,而是该不该上线的问题。”

该不该上线的问题,和我们是否需要建立文明的社会,答案是一样的。

结合我们所处的社会来看这个问题,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体现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现阶段我们的物质财富已经比较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也已经包含了“文明”一词,说明我们已经迈过第一步,第二步正在迈,民众的精神境界(包含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需要开始同步提高。

如果“红网”作为一家中国地方新闻网站品牌,作为由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管理的新闻网站和综合网站,都能在原创评论文章中质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的社会到底出了多大的问题?让人不禁怀疑文明的基础或许都还没打好。(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同步开始追求文明。)

最后,附上“苏城文明码”方面负责人针对热议的回应:

所谓“惩戒”和“优惠”,并非把人按照文明程度划分“三六九等”,也并没有和个人信用、落户、就业这些进行挂钩,不会对市民的权益进行“二次伤害”。
测试期间,测试所在区域(苏州高新区)共新增注册了志愿者5861人,通过“苏城文明码”客户端进行实名认证,信息数据与苏州志愿者平台实现实时对接。“截至目前,没有一个市民因为文明积分低而受到过处分、歧视或者其他不公正对待”。
目前,苏城文明码”阶段性测试已结束。针对社会各界对“文明码”的使用及规则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苏州相关部门表示“正在认真研究并予以吸收”,也将会修订完善“文明码”的线上功能和应用场景,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出试行。

还是对那些质疑“苏城文明码”的人们说一句吧。还好是自愿注册,如果你们违反法律法规,当然让警方抓你们,同时既然你们不欢迎“苏城文明码”,你们也别注册,更别参与志愿服务,也不要享受相应的奖励待遇。因为,你们不配。

在舆论场上发声

欢迎留下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