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京沪高铁官方透露,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及计次季票等新型票制产品系列服务新举措。其中“静音车厢”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提素评论
我们从媒体报道文章中能看到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对“静音车厢”的看法。
其中,新京报的文章显得难得中肯。文中称:
设置了“静音车厢”,不意味着其他车厢就能是“噪音车厢”、这些车厢的乘客就能不管不顾、被人质问了或投诉了就能怼以“怎么不去静音车厢”。
不过恰恰因为必然会有人怼以“怎么不去静音车厢”,所以“静音车厢”的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提素的看法是,设置“静音车厢”的举动无异于此前深圳机场内设“豪华吸烟室”的操作。虽然“吸烟室”是为了隔绝危害(吸烟者),“静音车厢”是保护受害者,二者的方向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允许了伤害的存在。
因为如何算静音、多静音不存在成文的标准,原本以公德心为准绳的乘车秩序,被“静音车厢”天然地树立起了标准。原本就缺乏公德心的人在设立“静音车厢”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找到一片“无法无天”的生存空间,在内心将手机外放等行为强行合理化,反而加大了治理难度。
具体谈标准,旅客能不能说话?打呼噜行不行?因公电话会议呢?婴幼儿哭闹呢?其实都可以,只有手机外放不可以,甚至大声打电话都只是习惯问题,但手机外放是纯粹的素质问题。以公德心为准绳,只区分有意还是无意。
提素此前关于手机外放的文章里引用过下文:
《死水恶波》的描述解析了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必然性:“你知道他们不是坏,只是没出过远门,不文明,不道德,而且愚蠢。”所以,不文明行为,你指出来之前是文化差异,指出来以后仍不改正的才是素质问题。但我们出于很多考虑往往不会指出来。
在无法区分有意还是无意的时候,一句提醒就足够了,对方作何反应,决定了我们如何进一步行动。如果“静音车厢”存在,对方一句“你怎么不去静音车厢”你将哑口无言,你不是不知道如何反驳,而是瞬间知道了此人说不通道理,反驳无用。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静音车厢,而是整辆列静音,这才是铁路工作人员应该努力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静音车厢”的消息引出铁路服务精细化、个性化的正面评价。即便铁路部门的初心如此,也反映出其对待不文明乘车行为的认识不深,对深受困扰的乘客没有感同身受。(如果感同身受就应该推出静音列车。)同时引发思考的是,铁路运营方是噪音场景里的一线“执法者”,设置“静音车厢”是不是等同于拉架但不劝架、发现问题但不解决问题?
如果想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第一时间以乘务员为代表出现在现场,而不是用“静音车厢”这种别有用心的懒方法天然地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妄想把对噪音耐受度低、抵制噪音的呼声高的人“赶”到同一个车厢,妄想矛盾因为人以群分而被避免,妄想自己不必再践行责任。一列高铁,就像一个平台,铁路运营方是应该承担教育用户的责任,把所有乘车人的公德心唤醒?还是用“静音车厢”这种不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化非静音车厢的问题呢?
治理噪音应以公德心为准绳,以提醒为试金石,以能迅速到达现场干预的乘务员为执法者。与其费尽心思推出“静音车厢”,不如思考如何像飞机一样,加入一键呼叫的按钮,让乘客碰到外放、霸座等情况时能尽快获得帮助。
在舆论场上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