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除“牛皮廯”小广告?

“疏通下水道”、“空调加氟”、“维修电冰箱”……曾经这些广告以贴纸或卡片的形式存在,还称得上“牛皮癣”。如今为了不被清除,打广告的商家们已经升级工艺为刷漆,真正实现了清不掉,用纹身来形容或许更贴切

如果是纹身,我想纹什么就纹什么,不想纹可以不纹,你虽然不要我的钱,但是给我纹我不愿意纹的,比好歹能清理掉的贴纸和卡片更说不过去。

鉴于相关法律条款均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进行治理,因此根除(不限于居民楼内)小广告这一不文明行为需要转换思路。

提素的解决方案是:成立电信运营商联盟,建立举报即封号的响应机制。

思路:

移动、联通、电信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接受用户的实名举报。小广告上都留有电话号码,只要有人拍照举报了,号码所属的电信运营商就做封号处理。

在实名制已经完全落地的背景下,实现这一操作已经没有阻碍。手机用户在每家电信运营商最多办理5个号码,当被一家封号5次,则不得不换一家运营商,此时接收该用户的运营商可从共享平台上获悉这是一位有“前科”的用户,在入网时就提醒其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盈利模式:

一般情况下,由于手机号码关联了亲友关系、业务往来,手机用户都不愿接受封号的后果。如果电信运营商在法律层面没有风险,此时则可提供缴费解封服务,如1000元方可解封,则该用户得不偿失,不会再有刷小广告的行为,该费用可以上交政府,或通过事先协商的机制,转账给对应物业,用于粉刷墙面。

优化空间:

如果直接封号过于武断,则可以提供改过的机会,如第一次被举报只短信或者电话提醒,短信费用或者电话费用由被举报者承担,第二次被举报再封号。第一次提醒后,被举报用户可以回到现场清除痕迹,整个过程拍摄视频上传,即可避免被封号。自动化罚款固然更高效,但涉及到罚款的操作其实非常复杂。

手机号——关联的实名认证信息——关联的银行账户/支付宝——直接扣款,这条路根本走不通,因为电信运营商和物业没有执法权。

没有执法权,也就是没有罚款的权利,而且打通金融机构的结算体系目前还没有先例,如违反交规都是驾驶员自己操作交罚款,并没有识别到车牌就自动扣车主的钱。

如果利用电信运营商业务之便,在小广告问题上扣除话费代为罚款,则在法律层面需要通过推送相关法律条文的健全实现有法可依。例如,上述举报服务可以规定为每一个手机号对应的用户默认提供的——一种自己被举报就收到一条短信通知要被罚款扣走话费的服务。不使用不要钱,你刷了小广告就是启用了这个服务,这条短信价值100块。

清除小广告物业需要人力物力,物业出于维护业主权利的义务,是有罚款理由的。移动联通电信建立举报渠道需要互相之间的沟通成本和平台运维成本,也理应获得报酬。那么理由有了,技术也有了,就类似腾讯手机管家这么一个小小的入口,再加上一个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方,你觉得移动联通电信做得出来吗?

我想,完全可以。

在舆论场上发声

欢迎留下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