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素热点评论】 据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报道,行人闯红灯自动检测抓拍系统在哈尔滨街头“上岗”,一旦有行人闯信号灯通行,“大头照”将在大屏幕上曝光。据称,交警部门将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对该系统设备进行试用,测试它在高寒低温地区的实用性,试验成功后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提素评论
首先,“行人闯红灯自动检测抓拍系统”并不是在哈尔滨首次“上岗”,上海等地街头已经有更为成熟的硬件设施投用。就如节目中所说,遵守交通规则是对自身和他人的保护,即对公共安全的负责。
在哈尔滨这一事例中,“行人闯红灯自动检测抓拍系统”仅用来语音提醒,尚未发展到约束和治理的层面,而在先行一步的上海,早在2018年就已经将类似的系统接入“上海交警”APP,被抓拍到的违法行人将收到推送,并需要在APP上缴纳罚款。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海的事例中,有的市民注册使用“上海交警”APP是为及时接收驾驶机动车的相关信息,却在作为行人闯红灯时被抓拍并推送缴纳罚款通知。
作为驾驶员时希望行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以免花费过多精力躲避行人,作为行人时却忘了换位思考,这是很多人潜意识里自私自利的表现。无论作为哪一方,都会受到另一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影响,浪费精力、降低效率。所以,法律法规的作用终究是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保护双方的安全是副产品,也是双方遵守法律法规必然能得到的保障。
第二,随着科技发展,对行人闯红灯行为进行约束甚至治理的智能化、无人化是必然的趋势。其根源是,技术发展了,人的素质并没有。其便利是,人脸识别技术极大提升了治理的效率。
同时,对行人的各类违法行为进行约束甚至治理的智能化、无人化更是必然的趋势。因为社会治理模式成型,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在上海的事例中,原本用于机动车违法行为治理的APP,新增用于约束行人交通行为的功能,就是一种体现。
综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行人群体意识不到遵守交通法规是提升整个交通系统运转效率的根本保障。在2019年的视频中,哈尔滨一天就能“抓”420多起行人违法行为,没抓住的必然更多,如今应用了仅仅具备语音提醒功能的“行人闯红灯自动检测抓拍系统”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了吗?
或许至少要模仿上海的做法加入惩罚措施并加强宣传教育,又或许惩罚机制有效运转但违法行为过多导致法不责众难以推行。这样两难的境地,到底是怎么造成的?难道就无法解决吗?
不,绝对可以解决。这就像汽车淘汰马车的变革一样,再强大的阻力也不能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再顽固的不文明人群也不能阻挡社会整体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只是,这需要更多身在其位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希望此次的“抓拍系统”就是他们努力迈出的一步,希望以后的步伐更有力、更有序。
在舆论场上发声